河小禹主题学习:创新技术助力低碳环保,农业科技保障中国饭碗

发布者:环境学院学工办发布时间:2022-08-30浏览次数:42

自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全国各界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中。为响应国家的号召,2022829日,在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书记鲁振飞老师及其环境工程专业徐升老师、刘敏毅老师、陈艺兰老师的带领下,福建工程学院河小禹专项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农科院进行“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学习活动。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60年,建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9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0个,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省属农业科研单位。1978-2021年,全院共取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475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154项;获专利2024项;育成各类通过国家、省审(认、鉴)定的农作物品种540个,为全省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每年组织实施200多个科技示范项目,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700多个,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与400多家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长期合作,与20家龙头企业共建农业产业研究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科院陈在杰博士实践团介绍了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让实践队成员对于农业科技和种子安全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研究所利用大麦基因降低稻田碳排放的先进技术让大家受益匪浅,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启迪。水稻田是最主要的甲烷农业排放源之一,由于水稻的缺氧、富营养和温暖的生长环境使得稻田成为巨大的甲烷“制造厂”,水稻田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焦点。甲烷通过调整水稻地下部与地上部的碳分配使有机物更多进入籽粒当中,既减少了甲烷的释放,又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随后实践团跟着陈博士来到农科院寿山基地参观学习。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我们要从种子的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保和粮食安全都是国之大者,且两者息息相关,不能只为了农业的发展,只为了保障饭碗而牺牲生态。农业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作物分子设计创新团队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研发的抗虫水稻,大幅度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进而减少农药对于环境的污染。通过水稻田各种研究成果与普通产品之间的差异对比,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技术的强大。一望无际的稻田,包含着这群默默无闻勤奋质朴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