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个集环境类专业(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机构。中心由福建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共同建设和管理。
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之一的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于1992年开办房屋建筑设备工程(水电设备工程)专科专业;1999年开办环境工程专科专业。2002年福建工程学院组建后,成立了环境与设备工程系。2004年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设置了“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类实验室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992年至1999年。根据房屋建筑设备工程(水电设备工程)专科专业的需要,先后建立了“通风空调实验室”、“水电实习馆”、“金工实习馆”等实验室,满足了学生对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和实验的要求,提高了学生水电安装技术和技能。
1999年至2002年。在水电设备工程的建筑给排水方向基础上,增设了环境工程专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期间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化学基础实验室等专业和基础实验室。至2002年底,学校已投入设备经费约197.6万元,建立了水电实训中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和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2003年至2007年。2004年随着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立,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期。2004年对实验室体制进行了改革,通过整合学校和系内教学资源成立了本中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统一管理,并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了优化。2004年至2005年,利用学校第二期基础实验室改造资金,投入104.8万元资金,购进了配套设备,更新和修改了部分实验项目,新建了微生物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实验室和室内环境实验室,扩建了化学基础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重点对实验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了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教学,实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底,环境工程被列为福建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这标志着初步形成了环境类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2006年4月,“绿色环境节能材料研究中心”成立,合作企业先后投入108万元,用于固废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在省内外10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形成了产、学、研联合共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2006年至2007年,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的机会,继续投入232.4万元,购进了部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在进一步更新实验项目的同时,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2008年至今。2008年1月,依托中心建立的“福建省高等学校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投入12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包括学校配套90万元),目前已初见成效。2008年6月,环境工程学科被学校授予学校重点学科。2009年“节能与环保技术研究及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立项,福建省和学校5年内投入1000万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09年8月,中心将完成实验室整体搬迁,新校区8000平米新实验室将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十七年的建设,中心已初具规模:现有实验教学教师36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11人,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11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05.4万,是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中心包括环境类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二)实验平台和测试技能实验平台,下设固体废弃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等8个实验分室。在省内外建立了17个实习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投入145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在资金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中心重点完善教学仪器的种类,以尽可能满足广泛开设实验项目的需要。在实验场地有限、设备台套数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采取产、学、研共建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实行实验技能、理论考试、开闭卷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评价模式,综合评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相关理论的综合能力。目前主要承担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勘查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的相关实验教学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学年接纳2千多名学生实验,年均完成实验人时数10万以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心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又相对独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即基础型、综合型、研究探索型三个层次和大学生创业能力训练的“3+1模式”。目前中心已经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改革目标明确、教学体系科学、师资队伍优化、管理模式科学、开放运行良好、实验设备较完善、示范作用明显”的实验教学平台。探索了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与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成绩突出。